宣传教育
诗词藏密、竹简泥封……中国古代情报传递有妙招
来源: 时间:2025-02-19 字体:   打印 关闭

情报工作在我国历史悠久,著名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掌邦谍”这一官职的记载,其职能主要是收集情报。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非常重视情报工作。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人还探索出众多富有创意与智慧的情报传递方式。

今天,就和您一起聊聊中国古代情报传递的那些事儿。

潜行暗影:情报人员身份大揭秘

明朝《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

从夏朝女艾开始,间谍这一职业便登上了历史舞台,自此之后,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发展,间谍的身份和作用也在不断演变,逐渐成为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情报工作,专门设立了专业间谍机构以培养情报人员。如汉朝设立司隶校尉及绣衣直指,三国时期魏有校事、蜀设军议司,唐朝设立察事,宋朝建有皇城司与枢密院机速房,明朝设有厂卫,清朝则有粘竿处等。这些机构培养出众多专业情报人员,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官员与百姓实施政治侦察、监视与探听,或是深入敌方阵营,刺探政治、军事、经济等情报。

在古代复杂的情报网络中,除专门情报人员外,商贾、使者、僧侣等群体中也有“兼职”间谍的身影。如宋徽宗派陈尧臣为使者,出使辽国,返国后献上了其所画的辽天祚帝像以及沿途地理地形图;唐朝大将李绩率大军围攻平壤时,曾派僧人信诚潜入城中为内应。

隐语暗号:情报制作的保密手段

从商末周初的“隐语”开始,古人就使用约定的暗号或其他替代语传递情报。“阴符”和“阴书”是实物形式的隐语,通过预设的符号或分割信息的方式,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能正确解读并获取完整的情报信息。

战国时期封泥

春秋战国时期,泥封技术出现,通过在竹简或木牍上敷泥盖章,来保障文件在传递过程中的不被篡改,收件人通过对封泥印戳文字的鉴定和封泥的完好程度来判断是否泄密。

秦汉以后,暗号和密语的使用更加普遍,人们通过特定的数字或符号来替代情报信息。宋朝时期,情报加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字验”,即将情报内容藏匿于诗词中,用诗中的字来对应相应的情报内容,增加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难度,以有效保障情报信息不被泄露。

奏折匣

明朝的密疏制度和清朝的奏折制度,标志着古代保密手段的制度化。密疏作为明代官员直接上呈皇帝的秘密文书,具有直达御前、皇帝亲批、高度保密的特点。清朝的奏折则是官员与皇帝之间的信件,臣子书写的奏折需放入封套,再放入折匣中锁好,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密作用。

谍影密径:情报传递的巧妙方式

精心加密后的情报需要借助可靠的传递方式,才能完成情报传递的闭环。古人凭借着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深入观察和巧妙利用,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情报传递方式。

烽火楼哨塔

烽火传信,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事通信手段之一。利用火光和烟雾进行远距离传递军情,不同的烽火代表不同的情报内容。烽火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情报传到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

飞鸽传书,是一种利用鸽子的归巢本能来传递情报的方式。古人将鸽子经过训练后,携带信件放飞,鸽子便会飞回目的地完成情报传递,这种传递方式具有速度快、隐蔽性强的优点。

驿使图

邮驿系统,是官方主要的传递方式。通过在官道上设驿站,实现公文和情报的快速传递。在传递过程中,驿卒会更换马匹以保证传递的速度。此外,邮驿还设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传递的时间、路线和安全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然而,古人的智慧不止于此。他们还曾使用纸鸢、画卷、泥丸、果丹皮传递情报信息......这些方法手段真是别出心裁,花样繁多。


来源:保密观    

初审:邵长青

复审:田  野

终审:刘  涛

(责任编辑:陈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