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充电宝被曝光安全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事实上,充电宝使用不当,不仅会威胁个人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可能危及个人信息安全。您知道充电宝使用不当会带来哪些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吗?
小心充电宝变“窃密宝”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狸猫换太子”的方式恶意篡改充电宝,借机开展信息窃取等违法活动。被“掉包”的充电宝当中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用来窃取手机隐私数据。当用户使用这些“问题充电宝”时,“木马”程序便会悄无声息地潜入手机,窃取手机中的联系人、短信、照片、视频等个人信息,甚至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和录音机进行偷拍、偷录等操作,把手机里的隐私数据实时回传给不法分子,严重威胁用户的隐私安全。
网络安全无小事。即便一个小小的充电宝,也可能“摇身一变”化身窃听窃照利器,成为不法分子窃取隐私数据的突破口。
因此,用户在使用充电宝时(尤其是共享充电宝、二手充电宝等陌生充电宝),还需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
如何确认充电宝安全?
现实生活中,充电宝确实能在出行时为我们提供很大的便利,但这一看似平常的随身设备,也可能“暗藏玄机”,成为窃取手机隐私数据的工具。用户除了在购买选用充电宝时可参考“3C”认证等标志,在外出使用充电宝时还可参考下面的“3S”原则。
1.“Simple”,确认是否有必要。出行时最好自带充电器、充电宝等充电设备。如非必要,尽量避免在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使用共享充电宝或随意借用陌生人的充电宝。
2.“Strange”,确认是否有异常。如果确需使用,可先仔细检查充电宝外观是否有拆卸痕迹,接口是否有异常等。特别要对来源不明的二手充电宝等提高防范意识。
3.“Security”,确认可保证安全。在公共场所为手机充电时,可选择“仅充电”选项,避免手机与充电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同时,要安装可靠的手机安全软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总之,要避免使用无法确定安全性的陌生充电宝等设备,以免手机隐私数据被悄然窃取。一旦发现疑似信息泄露事件,应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配合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如果受到侵害,甚至被不法分子威胁、敲诈,要及时报案,防止进一步伤害发生。
来源:保密科学技术微信公众号
初审:肖 峣
复审:王 宇
终审:刘志远